通知公告: |
心之希望 让生命之花再绽放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昌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学科发展纪实
2月22日凌晨2点,一辆急救车急奔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昌市第一医院),车上载着一名突发心绞痛的患者。到达医院后,这名患者被紧急送入导管室抢救……仅用时30分钟,患者血管被打通,与死神擦肩而过。
这样与时间赛跑、奋力抢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演。心脏是生命动力的源泉,心血管学科的医者们就是“补心”之人,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医治一颗颗“受伤”的心,为患者托起“心”希望。
精进医术,攻克心血管急危重症
南昌大学三附院心血管学科能够成为医中翘楚,是几代心血管学科医者们厚积薄发、砥砺创新的结果。
头痛医心,南昌市民何香菊(化名)百思不得其解。按常理,头痛应该医头,脚痛应该医脚。她因常年偏头痛到南昌大学三附院就诊,竟然被送至心内科治疗,成为省内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不明原因的偏头痛的首位患者。南昌大学三附院心内一科主任李顺辉说,2013年,该科在省内首先开展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不明原因的偏头痛和脑卒中,仅2018年上半年就帮助30位患者摆脱了偏头痛的困扰。
南昌大学三附院在心血管领域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几十年来的传承、积淀。1973年,南昌大学三附院心内科、胸外科率先在全省成立,王中模、邱海云、章璘等医学名家声名远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医院心血管学科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上世纪80至90年代,南昌大学三附院心血管学科进入发展黄金期,省内第一台冠脉造影设备(DSA)落户医院,当时全国仅有3台,到2003年,心血管疾病微创领域取得新突破,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
只有创新医疗技术,才能挑战新高度。南昌大学三附院心胸大血管外科主任王晖博士说,该科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一直处于先进水平,尤其擅长法洛氏四联症、复杂先心病的治疗,最小的手术患者年仅3个月,是全省第一批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定点单位;在省内最早开展搭桥技术,尤其是在停跳搭桥术领域造诣深,病人出血少、心肺等重要器官损伤小;大血管疾病治疗方面,能够独立开展外科最大手术——孙氏手术。
说起南昌大学三附院心血管学科医疗技术的创新,心内二科主任郑春华如数家珍。他说,该院的心律失常治疗技术很成熟,使用射频消融进行治疗,很多困扰患者几十年的病一个小时就能根治;在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包括主动脉夹层、肾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等的介入治疗),通过置入大血管支架,能够使夹层破口封闭,狭窄解除,病痛缓解。运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在冠心病治疗方面,不再需要开胸,施行微创手术,半个小时完成手术。
近年来,该院心血管学科在微创、亚专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冠脉介入治疗从2004年开始,与北大人民医院合作,在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指导下,技术水平迅速进入省内第一方阵;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面,在北京阜外医院、西京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结对帮扶下,一年完成手术500多例,筛查病人10多万人,无论是手术质量还是手术数量均在省内遥遥领先;心律失常治疗领域,聘请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平珍教授为客座教授,实现升级发展,水平与全国同步。
医者仁心,特色医疗服务暖人心
南昌大学三附院心血管学科的医者们心怀仁心,敬畏生命,夜以继日,一心赴救。
“您按时按量吃药了吗?还胸闷吗?在家要监测血压,注意心跳范围,一旦有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南昌大学三附院心内一科医生邓雨晴正在回访已出院患者郑志强(化名)。郑志强因冠心病入院治疗,经过20多天治疗痊愈出院。对于这种由主治医生定期回访制度,郑志强连声夸赞:“医生很负责,也了解我的病情,我像是有了家庭医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反馈,他们会提出专业的建议。”
这样的随访在南昌大学三附院心内一科已经形成惯例。科主任李顺辉说,2013年,心内一科开发了目前全国唯一的医疗延伸服务平台——医生随访平台,这个随访平台由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专业回访,避免了回访流于形式、走过场。而且,这一平台的数据库能够及时跟踪医疗质量,为科研提供大量临床诊疗数据,极大地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对医院美誉度提升大有裨益。
78岁的刘大爷来自抚州崇仁县农村,因胸痛、胸闷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刘大爷患有三支冠脉病变,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高血压,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这种手术很多医院都不敢做,看着病人痛苦的表情,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心胸外科科主任王晖说,经过多次多学科会诊,组建了专门的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大家通力配合下,这一手术堪称完美,病人最终痊愈出院。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免费,还要保证手术质量和医疗安全。”心胸外科主任王晖介绍,为了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了先进医疗设备,还向慈善机构捐款100万元,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免费救治;组织专家到南昌各大幼儿园及周边县市乡镇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与爱心基金会合作,每年免费为100余名14岁至18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手术。
敬畏生命,已然融入南昌大学三附院人的血脉之中。2016年,南昌大学三附院胸痛中心成为省内第二家、南昌市首家国家级胸痛中心。“胸痛中心犹如一条快速路,病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降低了高危胸痛的漏诊率及误诊率,急性心梗的死亡率下降至2%以下。”该院胸痛中心技术总监、心内一科主任李顺辉说,胸痛中心开通了绿色通道,至今,南昌大学三附院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00余人,没有一人死亡。目前,该院与新建区人民医院、安义县人民医院、南丰县人民医院、永修县人民医院、抚州市第二医院、崇仁县人民医院、余江县人民医院等周边医院合作,建立了南昌大学三附院胸痛中心网络医院,更大范围地惠及周边地市患者。
创新融合,拓展心血管学科维度
南昌大学三附院心血管学科的医者们潜心医学,孜孜不倦,这是心血管学科至今仍位列省内第一方阵的秘诀。
2018年10月,南昌大学三附院心内一科在北京长城心血管会议上被授予《中国心力衰竭促进和COE项目》合作单位;在江西省心衰中心联盟成立暨联盟单位授牌大会上,南昌大学三附院心内二科被列为江西省心衰中心联盟建设单位,这是该院心血管病诊疗水平跻身省内前列的再一次实力见证。该院心内一科主任李顺辉和心内二科主任郑春华均表示,今后该院将进一步规范心衰的诊治,让每一位心衰患者均能接受到最恰当的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同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病例讨论,进行心衰诊治的规范化培训,全面带动并提升江西省心衰诊治水平。
南昌大学三附院心血管学科之所以能够在省内声名鹊起,离不开这支医技精湛的团队辛勤付出。目前,南昌大学三附院建立了“质量第一”的医疗服务体系,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力度空前,引进了很多博士团队,在冠心病药物球囊、卵圆孔未闭封堵、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冠心病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等方面成绩斐然。
微创技术的发展不是外科的没落,反而是一种动力,外科微创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外科微创化,对于一些必须进行外科手术的心血管患者来说,可以减少创伤,恢复起来也快。”王晖说,他们现在正在努力发展微创技术,比如微创腔镜下瓣膜成型,利用腔镜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同时,紧跟心血管学科发展,注重年轻医生的培养,让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实行专病专治。
“心肺不分家。”该院非常关注疾病谱的变化,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人数减少,微创技术发展导致开胸外科手术量大幅度减少,但他的团队并没有闲着,把主攻的焦点放在肺部疾病上,由心转到肺,推动心胸学科融合发展。
“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心血管领域将迎来新突破。”郑春华说,外科发展起步很早,融合了微创技术,目前开胸手术量在萎缩,主要适用于一些疑难重症治疗;随着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倒逼市级医院加快心血管学科技术创新步伐,主攻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成为重点;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精准医学的发展,推动着心血管学科朝亚专业方向拓展。
南昌大学三附院院长黄国富表示,该院早在2003年就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封闭手术、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诣深厚。今后,该院将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合理扩大科室规模、提升临床高尖端技术、人才培养及科研能力,不仅要融合发展,还要大力发展亚专业,做到术业有专攻,在微创领域、亚专业、心胸学科综合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造福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
学科档案
心血管内科:1982年正式独立建科,同时成立南昌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是我省心血管疾病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南昌市名科,省市共建学科,2013年被评为江西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开展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结构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项目。
心胸外科:建立专科已有40多年历史,是我省最早成立的心脏及普胸疾病治疗专科,是省市共建学科、南昌市名科,已成为辐射全省的心胸血管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开设了心外科、胸外科亚专科,其中以小儿心脏、成人心脏、胸腔镜、胸外为重点,以微创和小儿先心病治疗为特色。
门诊:0791-88862212
纪检:0791-88862267
急诊:0791-88862291
预约:0791-86761310
“4+X”勤廉医院建设专项整治举报电话:88862267
医疗:0791-88862309
医保:0791-88862268
投诉:0791-88862216
体检中心:0791-8886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