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
南极,素有“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之称。这里恶劣的环境,成为了让人生畏的“禁区”。每年年底,我国都会有一支科考队通过科考船登上这片大陆。
2015年11月7日,第32次中国南极考察活动正式出发。南昌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陈俊作为随队医生,在中山站开始了长达430余天的工作。
上个月21日,陈俊回国,在修养了大半个月后,记者见到了他。
负责医疗保健及医学研究
“在中山站,我主要负责医疗保健及医学基础研究工作;同时还承担着环境保护、蔬菜无土培植管理工作。”陈俊说。
从2007年起,我国南极考察的医疗保健任务开始由我省医务专家承担。十年间,一批又一批江西医疗专家奔赴南极,为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科考队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2015年11月7日,陈俊与其余276名科考队员一道,登上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远赴南极参加我国第32次南极科考任务。同年12月4日,陈俊等19名科考队员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科考站。同一天,陈俊也正式成为了一名“极地医生”。
在南极度过了漫长的430天后,陈俊在鸡年春节前夕回到了南昌。“因为第33批参加越冬任务的科考队员已经抵达中山站接替我们的工作。所以完成任务的我们就回来了。”陈俊说。
从2007年起,我省一共有16人赴南极工作。十年间,他们不仅保障了我国数千名科考队员的健康,也在回国后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抢救外籍重伤员
从1904年阿根廷建立起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南极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考站。但南极建立了考察站的国家几乎都有队员牺牲在南极大陆,唯有中国南极考察依旧保持着现场“零”死亡的记录。
“这是一项很伟大的记录。以至于有很多外国专家说,‘别看中国科考站的硬件条件不怎么样,但软件条件却是最棒的。’”南昌大学南极考察医疗办公室主任余万霰教授告诉记者,在江西医务工作者进驻南极大陆的十年间,完成了无突发重大疾病、抢救我国南极科考历史上伤势最重的伤员、抢救外籍伤员等一系列高难度的任务。
去年11月,南极印度巴拉提站的一名队员在探察路线时,不慎从6米高的冰面上翻滚下来。当时伤员送到中山站时已呈休克状态,身体多处骨折。陈俊接手后,立刻实行抢救,并与印度站、俄罗斯站的医生取得联系,进行三国站医会诊,在进行抢救后,伤员生命体征平稳。陈俊告诉记者,在南极当“极地医生”其实和在国内差不多,但由于南极地区环境恶劣,一些小伤小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演变成大问题。“冻伤、骨折、慢性病,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陈俊说。
种蔬菜保障维生素供应
在南极,手机是没有信号的,这也是各国普遍的要求。“据说前几批去的队员联系外界特别麻烦,现在可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我家人也很支持我到南极工作。”陈俊说,以前的南极通信有个很大的缺点,受天气影响特别大。现在,随着装备的升级,中山站配备了室内WIFI,通过网络随时随地都能和国内联系,他也能随时对与家人通信,参与家庭事务。
吃的方面,由于南极大陆被冰雪覆盖,新鲜蔬菜只能依靠每年一次的科考船运送,“其实吃什么都无所谓,关键是得有的吃。我们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在基地内种蔬菜,保障队员的维生素供应。”陈俊说。
原文链接:http://www.ncwbw.cn/html/2017-01/25/content_338916.htm?div=-1
门诊:0791-88862212
纪检:0791-88862267
急诊:0791-88862291
预约:0791-86761310
“4+X”勤廉医院建设专项整治举报电话:88862267
医疗:0791-88862309
医保:0791-88862268
投诉:0791-88862216
体检中心:0791-8886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