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
南极,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无法想象。
今年1月底,顺利完成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越冬医疗保健任务的南昌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医生陈俊回到南昌。这标志着我省连续10年完成中国南极考察越冬医疗保障任务。日前,记者采访了参与过南极考察越冬医疗保障任务的相关医生。
据陈俊介绍,中国在南极考察已经开展了30余年,前23次的医疗保健工作是由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医院承担。从第24次开始,南极医疗保健任务“花落”江西。为此,中国南极考察医疗保健项目负责人、南昌大学余万霰领衔设计了一套《临床与预防合体》的南极医疗保健计划,将坐等式看病开药诊疗模式转变为主动监控、全方位的“临床与预防合体”模式,目标是控制重大疾病在南极“零”发生,力争将疾病初发“遏制”在萌芽状态。
余万霰告诉记者,曾有一位科考队员在工作中突发腹痛,医生在做简单检查之后当即判断为胆囊炎,并立即实施救治。这其中原因便是使用了“临床与预防合体”诊疗模式。余万霰说:“医生来南极之前已经对队员的体检结果和健康访谈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科学地掌握每一位队员的健康状况,来到南极后,又对南极生活工作环境、饮食等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进行了系统‘诊断’,预防医学叫‘社区诊断’。医生掌握了队员健康特点,又熟悉南极考察站影响健康的环境等,当然可以对疾病很快作出诊断。”
在给病人做完相关治疗后,医生还需继续实行一套严密的监测与控制流程,包括:病情发展可能归转的趋势及结果,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记录,以便在复诊中便利和准确地观察;用药记录(药物名、药效、副作用);康复治疗效果记录 ;睡眠、饮食、行为等针对性健康指导等。在这个医疗模式下,疾病初发后很难继续恶化,病人也就进入了“健康保险箱”。
余万霰向记者透露,南极医疗保健的“临床与预防合体”模式将为发展门诊机器人技术奠定技术基础,为健康大数据技术发展提供重要思路,他领导的团队将加紧研发。
大医院门诊看病平均每人只有5分钟,医生无法通过自己大脑即刻对病人做出全面了解及诊疗,只能“应付”,而诊疗思路易偏倚,治疗效果差,易出医疗差错,且医疗文书不全,出现医患纠纷等。因此,现门诊诊疗技术必须颠覆,临床医学技术才能有长足进步。
门诊大部分病人是慢病控制诊疗,这使得研发门诊机器人具有可行性,其技术是:由护士输入病人资料(原始诊断、检查结果等),程序会提示该病的全面发展趋势、复诊思路、药物选择等,医生即刻可作出正确选择,病人所得到的诊疗结果不但是药方,还可同时得到针对性的预防与康复处方和复诊程序等,治疗效果将大大提高。
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卢明巍担任南极长城站科考队员的健康保健任务。“我是第一个在南极工作的江西医生,心理压力很大,但是非常珍惜这次在南极工作的机会。”卢明巍告诉记者。
从2007年至今,我省开始承担中国南极考察越冬医疗保障任务,至今共有16人先后赴南极工作,他们在南极工作创下了许多个“最”。
在2009年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中,来自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骨科医生陈绍平在南极简陋的医疗条件下,紧急为一名急性阑尾炎的科考队员完成了中国在南极的“腹部第一刀”手术,不仅挽救了这名科考队员的生命,而且结束了中国南极考察站没有实施过腹部外科手术的历史。在江西承担我国南极科考医疗保障任务10年中,来自全省各地的“白衣天使”成功保障了无一队员在南极突发重大疾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朱亲耀更是成功抢救了中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伤势最重的伤员。在我国32年来的南极科考工作中,中国医疗团队更是保障了本国科考队员零死亡的记录,在世界范围内也绝无仅有。
门诊:0791-88862212
纪检:0791-88862267
急诊:0791-88862291
预约:0791-86761310
“4+X”勤廉医院建设专项整治举报电话:88862267
医疗:0791-88862309
医保:0791-88862268
投诉:0791-88862216
体检中心:0791-8886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