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 A)是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眼底病的诊断、预后和疗效有特殊的价值。我院于1997年7月至1999年5月,共行FFA 384例,现将有关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84例,男258例,女126例,年龄8~81岁,平均49岁。共计20多个病种,其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19例;黄斑部病变9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3例;视网膜血管阻塞56例;其他眼底病变51例,诊断正确率98.7%。
2 FFA的原理和意义
①造影用的荧光素钠(C20H10O5Na2)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染料,注入静脉后,大部分与各种血清蛋白和红细胞结合,小部分游离[1]。具有不参加机体代谢,毒性小,不良反应少的优点。②荧光素随着血流进入眼底血管时,在蓝色光波(波长490 nm)激发下发出黄绿色光(波长520 nm)[2],提高了眼底血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了解眼底微细结构和微循环变化,临床上对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眼底肿瘤等疾病有诊断价值。③FFA图像可用照相机迅速拍摄下来。某些在眼底镜下无法见到的眼底疾病往往在荧光素血管照相上可发现,可找出其病变的部位、性质,以确定诊断。
3护理配合
3.1造影前准备
①造影前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对高血压、心脏疾患、肝肾功能损害者应慎重,必要时全面检查,以防发生意外。②患眼滴复方托品酰胺眼液5~6次,待瞳孔扩至7~8 mm才能达到摄片的要求,以防漏拍眼底病变区域。③造影室内备抢救药品及器材,以保证医疗安全。④准备三通双管注射器。两副注射器分别吸0.1%荧光素钠稀释液5 ml和10%荧光素钠溶液5 ml,抽好药后做标记按顺序摆放于无菌盘内备用。⑤FFA在暗室内进行,病人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故在检查前护士应将造影的注意事项向病人解释清楚,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3.2造影中的配合
①造影时嘱病人眼睛睁大,少眨眼,非检查眼注视红色指示灯,以固定眼球,勿讲话,以防唾沫飞溅镜头。②病人头部固定在支架上,自然舒适地保持一定姿势15 min左右,待医生将镜头对准瞳孔后,再进行静脉穿刺。③选择前臂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穿刺,先将0.1%荧光素钠稀释液5 ml缓慢静推(5~8 min),如病人无不良反应,即可通知医生,再拨通通向装有10%荧光素钠溶液的注射器并在3~5 s内快速推注,做到推药与计时同步。推药完毕拔针,一手按压针眼,一手按摸病人脉搏,观察脉搏速率、节律、强弱等情况。④拍摄过程中,指导病人按要求转动眼球,使病变部位充分暴露,对畏光或眼睑皮肤松驰者,可帮助其固定上、下眼睑。⑤造影完毕后,嘱病人尽可能不要直视强光,并告知出现皮肤、结膜、尿发黄,甚至视物有黄色或粉红色等现象,不要紧张,为荧光素的染料特性所致,通常在24 h内可完全排出体外。
3.3不良反应的处理
FFA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荨麻疹、晕厥、休克、甚至心脏骤停,其中以恶心、呕吐最常见。384例中76例在推药后10~30 s发生恶心,嘱病人深呼吸、放松,症状自行缓解;1例推药后10 s发生呕吐,停止拍摄,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1例老年病人出现晕厥,立即平卧给氧后缓解,监测生命体征正常。本组未发生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4讨论
造影前充分散瞳十分必要,瞳孔散得越大,造影漏诊率越低。观察中见瞳孔散大,直径<5 mm者,观察范围偏小,易遗漏病变部位;如因虹膜粘连瞳孔不易扩大者不宜做该检查。
荧光素钠从肘静脉注入后随血流到眼底,一般需10~15 s,拍摄造影像于注射荧光素钠后10 s开始连续拍摄,每秒1~2张,在静脉充盈后停止连续拍摄而改为选择拍摄。以后根据病情于注射后5,10,20 min拍摄,重点拍下有病变的部位,依据病情在最合适的时间拍摄到最有价值的荧光图像。因此,须在推注荧光素钠时开始计时,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门诊:0791-88862212
纪检:0791-88862267
急诊:0791-88862291
预约:0791-86761310
“4+X”勤廉医院建设专项整治举报电话:88862267
医疗:0791-88862309
医保:0791-88862268
投诉:0791-88862216
体检中心:0791-88862328